浅谈急诊区设计(一) / News

一、急诊区空间布局如何安排

急诊工作分为急救、急诊、急治三大块,关于急诊科内部的流程布局,李麒认为应包括三条通道:

第一是绿色通道,用于病情危急患者的抢救,理想的状态是救护车、直升机都可以到达,要非常靠近急救区,而且通道抢救室内的设备最好都有轮子,可以方便移动。和急牧区都应该是单独的,配备各种相关设备。

第二是急诊通道,主要服务于病情不是很危急的患者,这个部分一般会设有内外妇儿等相关科室。

第三是急治通道,位于急救和急诊之间,开展紧急治疗。比如洗胃、清创、化学烧伤的清洗等急治部分还具有医技功能,配备B超、心电图、采血等必要的设施。所以,在设计急诊科的时候,要预留十几平方米或二十几平方米的空间,将来可以配置相关的设备设立检验室,一些检验项目可以原地完成。

上述三条流线、 三个区域,都要非常清晰。之所以把急治和一些功能性用房设置在中间,是因为急诊、急救都可能会用到,可以实现资源共享。

4.jpg

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时,往往会有大量患者、伤员需要救治,此时,抢救室常常不够用,因而不得不在急诊大厅进行抢救。因此,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尽量扩大抢救前区,在急诊大厅的墙壁上设置设备带。

谈到急诊科的空间设计,赵剡强调,急诊科应该有专用的出入口,而且车流、人流要分开,这个专用出入口应设置在交通便利、进出方便的位置重症患者、症状较轻的患者要有各自的专属通道,不同流程针又对不同的人群。

医院建得好不好,人性化程度是个重要的指标,这一问题在急诊科表现得尤为突出。李麒指出,国内急诊科大多比较偏重治疗功能,人文关怀考虑得不够。比如,国内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室通常是一个较大的开放式空间,当一名患者被脱掉衣服接受抢救时,旁边可能会其他患者或家属,甚至多名患者同时在这种尴尬的空间里接受抢救,患者的隐私和尊严无从保证。

国外对这个题非常重,在美国的很多医院抢救空间不是开放式大空,而是小空间,保护了患者的隐私,体现了对人真正的尊重。李麒说,希望国内医院的急诊科也能多建一些小诊室。但是这就设计动线和布局的设计,既要保护患者的隐私,又要方便医生开展抢救,大型设备也要能推得进来,几方面的需求要能够兼顾

急诊区是医院建筑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区域,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为例,去年该院全年急诊量56万人次,成人部每天600人次,儿童部每天600~ 800人次。像这样的大型医院,急诊空间到底该如何规划?该院副院长沈崇德认为,急诊空间的设计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。

二、急诊区设计要优先保证功能

医疗工艺设计主要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策划过程中,整合医院管理、信息、医疗、护理等需求,并对其流程和技术条件进行功能性设计,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。

对急诊区建设来说,沈崇德认为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。“急诊区医疗工艺设计包括几个步骤,首先是做规划,写设计任务书,其次是推进设计,等做完方案设计后,要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,这个过程中建设方可提供不同的需求,最后需要请专家来论证,帮助设计优化,或者是第三方咨询机构来帮助设计优化。

在急诊科建设方面,很多医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,就是由于不讲究流线而使很多医疗功能无法实现。“很多医院连急诊部门应该设几个科都没有搞明白,也没做合理的预留,而-家医院建起来都要使用几十年的时间,也许现在急诊量没有那么大,但未来可能就不够了。”沈崇德说,“所以,在研究急诊区设计需求的时候,要优先保证功能,其次是满足急诊建设规范。


- END -